物联网百科
- 智能滴灌系统
- 2024-09-27
- 智能喷灌系统
- 2024-09-27
- 畜禽养殖监控系统
- 2023-11-17
-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 2023-11-17
- 物联网水产养殖环境监...
- 2023-11-17
- 农产品追溯系统
- 2023-11-17
- 大田种植环境监控系统
- 2023-11-17
- 现代农业监测系统
- 2023-11-17
- 生态观光农业监测系统
- 2023-11-17
- 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
- 2023-11-17
物联网资讯
- 当大米小麦种上“云”端发表日期:2013-08-19 来源:托普物联网 浏览次数:5166次
几十公里之外的大田里种着庄稼,在家随手轻点手机,田头垄边各处空气湿度、土壤温度、气压、风向、光照等一目了然;商店货架上信手拿起盒番茄,二维码轻松一扫,除产地信息外,就连施了几次肥都能知道……这些已非臆想,大米小麦,也能种在“云”上,粮食种植全过程尽收眼底。
7月10日,国家863计划“农业物联网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项目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教授郑立荣透露,目前我国17家院校企业、20个课题组共同攻关,探索基于智能传感、云通信、云计算等技术,可实现对农产品生长环境及流通环节的全程管理,在山东、陕西等地的30多家农业产销企业已经试点,年底有望在全国100多家企业落地。同时,美国、以色列、荷兰等国的多家农业企业也在急切地求购一系列相关技术。
“站在”地里的智能监察者
在渤海之滨,目之所及只有一片广袤无垠的盐碱地,罕有人烟。“粮仓”之内每隔4公里就立着一个“瘦个子”,头上顶着两片太阳能板和一个小风车。
这是什么?“智慧稻草人”!
传统意义上的稻草人浑身塞满草,其作用只是用来“恐吓”麻雀。而这个由一个个高精度传感器构建的“稻草人”却是用来监控人的。
“智慧稻草人”由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自主研发,一个个传感器是“稻草人”的器官,负责采集包括农作物生长气温、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光照度等信息,通过无线网络“血液”传输至“大脑”后台网络,农民无需站在田里,借助计算机,只需轻点鼠标,一项项数据就会在终端显示。“一来可以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监控农作物种植全过程。”郑立荣介绍,稻草人采用风能、太阳能两种供电方式,免除了野外无电可通的尴尬隐患,换言之,在野外,稻草人能全年无休“工作”。
监控,就不得不提稻草人的“眼睛”云台摄像机。它可以全方位收集农作物种植、生长、施肥、施药、收割等农事图像,传输至后台终端并储存,通过电脑屏幕,监管人员就可对种植过程一目了然。“如果有人违规种植,只需按一下键,全程可追溯。不但如此,如果农民用东西遮盖摄像机镜头,稻草人还能自我警报,及时通知监管人员。”郑立荣说,“有了"智慧稻草人"的监控,绿色种植已不再遥不可及。
对"稻草人"收集的数据,除日常耕作使用外,未来也可成为农民的"大数据专家",直接推动精细化农业发展。”
如今,第一批“稻草人”,正管着山东滨州无棣县的数千亩麦田和陕西农家果园,运行良好;5台智慧稻草人已在渤海粮仓“任职”,每年一亩地的成本仅为5元,却能帮助提高35%的产量。
物联网转入食品安全控制
从农业生产最前沿的田间延伸开去,863计划项目组研发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到达检测、运输、销售等后续环节。在这条“信息链”的后半段,物联网的意义从科学种植转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
郑立荣拿出一张二维码,手机一扫,屏幕上即显示出一颗韭菜的电子履历:种植时间、采摘时间、大地湿度……“从农作物种植到采摘到检验检疫,从包装到运输到上架,全过程都可以采用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化管理。”郑立荣说。
给农作物贴上二维码,其生产、运输全过程由计算机制作成“电子履历”储存在“云端”,消费者只需用手机一扫,就能查看一切信息,真正做到食品信息公开透明,他们搭建了一整个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支撑平台。“消费者甚至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评论,这俨然一个食品界的"大众点评"。”
虽然“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已有不少人涉足,但在国内基于公网的由物与物之间进行数据自动交换通信的物联网实验平台,这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网络平台,小到一家农户,大到一家农业企业都可以参与到网络平台上来,提供各自的食品信息,就像"脸谱"一样。”郑立荣解释道。
相关技术已在浙江、山东小范围试点。对参与的农民而言,每年每个大棚额外增加的投入约为300元,参加者踊跃。浙江嘉兴有位老农甚至跟项目组成员说,哪怕增加的成本是1000元也可接受,因为这一投入可直接令产出成倍增加。
“非技术因素”同样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将庄稼种在“云”上的技术,在推广试点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除技术有待完善的原因外,还有些“非技术因素”。
郑立荣坦言,令他苦恼的是,我国现有管理模式中,农作物长在田里、运在路上、放进货架、摆上餐桌时各有分管,虽然分工明确,但各自数据共享困难,面对“农业物联网”这一新技术的冲击时,原有体系“壁垒”隐现。而在个别地方,多种利益纠葛直接导致“水太深”,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只能无奈“绕开”。在他看来,未来国家如何在法制、管理层面为新技术提供更为开放、有序的环境,与技术革新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