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应用普及呼吁成熟产业体系
发表日期:2013-08-19 来源:托普物联网 浏览次数:4809次
????? 近期,关于农业物联网方面的报道日渐增多,但是以报道大棚中的应用居多。事实上,真正的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应该是面向大面积的室外田地而不局限于大棚。
然而,就目前而言,大面积农田使用物联网技术的条件尚不成熟。“大田的环境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只能监测不能控制,我们无法有效改变大田的环境。”中国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柏斯维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记者采访时称。另外,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就大田里的普通农作物来说,投入产出比不高。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王桓告诉记者:“传感器价格比较昂贵,各种设备暴露在自然环境下,维护成本很高,这对于普通农作物来说并不适用。物联网适用于对成本敏感度不高的农作物,比如特供农产品等。”
规模化应用尚需时日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没有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量化在经济指标上。不计成本的示范对于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并没有实际价值。”柏斯维一语道破了当前阻碍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症结。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要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产值,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为前提。只有这样,大量的企业、投资机构才会涌入这个领域,产业才能健康快速发展。但当前很多的应用示范项目都流于形式。
除了观念上的问题以及上述的成本和环境不可控因素外,当前农村土地分散经营的模式也不适合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科技部主任、北京圣岩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岩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他自己做项目的经验:“如果有专门的部门对大面积的农用土地统一规划和管理,物联网的推广就相对容易。而目前大多数地区,百姓如果想用物联网技术,只能自己购买设备、单体使用,这并不能体现出物联网的作用。所以我们选择了少数可统一管理农业用地的地区做项目。” 北京圣岩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做农业灌溉测控解决方案,目前他们正在新疆推进一个项目。
由于物联网应用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除了上述因素外,当前农业物联网应用的一些设备性能远远低于应用预期。中国M2M产业联盟网创始人侯芳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业物联网应用环境比较恶劣,很多传感器不能满足农业应用需求,比如,农业用土壤养分传感器、叶表面分析仪等技术都相对不成熟,一些国内产品在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从而也造成应用难以推广。”此外,产业体系不成熟,比如各个企业各自为政,感知层接入标准不一,也阻碍着整个产业发展。
北京旗硕基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为现代农业提供联网环境监控及跟踪追溯服务的企业。其智慧农业事业部总经理赖望峰向记者表示,目前农业物联网可发掘的市场较小,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这是目前专注做农业物联网的企业为数不多的原因。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普及任重道远。在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二维码工作组工作过的苗涛向记者表示:“至少要经过5到10年,农业物联网应用才能大规模普及。”王桓称,时间会很长,他目前还不敢轻易预测。
政府引导和推进至关重要
尽管问题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联网技术在大规模的作物种植方面无用武之地。柏斯维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物联网在农业方面有很多地方可以发挥作用,比如数据采集——观察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温度、湿度、营养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按植物需求给与不同的营养,这对提高产量无疑是个突破,对于规模耕种更是意义非凡。另外,农产品的溯源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十分有必要。”
事实上,物联网技术可贯穿于农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种子溯源中,可查找种子的研发机构,存储、运输、流通以及分销等环节的信息;在种植过程中,可以监测农产品水质、旱涝、病虫害,并可远程诊断、用光线调整以及温度控制来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农产品成熟后,二维码记录产品的成长过程,可判断其是否符合各项国家标准包括安全卫生标准、农药残留标准等;在流通环节,可实时跟踪产品被哪家销售渠道采购, 以及产品的上架时间、保质期、销售时间等。
那么,农业物联网如何才能向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柏斯维向记者表达了他的观点:“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引导和培育是最重要的。比如在税收、融资等方面应给出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优惠政策。政府还要起到良性引导作用,避免农业物联网成为作秀工程和政绩工程,给农户造成不良影响。”从农业部启动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农业物联网的专项资金支持等可以看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这为农业物联网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
此外,物联网产业链的作用至关重要。农业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共同努力,企业要转变思路,要有打造跨界应用的准备,各企业要统一作战,统一技术标准,减少障碍。另外,农民在具体操作时严格按标准执行也非常关键。
“随着城镇化改革不断深化,农田的管理者就更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管理大面积的田地。只有信息化深入农业生产,农民真正从物联网受益,才可能形成更大规模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李岩说。
畜牧养殖与溯源管理面临的技术难题
广义的农业涉及畜牧业。我国是一个畜牧养殖大国,但是,目前我国在畜牧养殖的信息化管理及肉品的信息溯源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物联网的代表企业——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农牧事业部总经理罗更强。
罗更强告诉记者,农业部以前推广的二维码动物疫病及溯源管理系统,由于二维码耳标识读距离短、容易仿制、容易被泥水污染而无法识别等原因,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从2011年起,农业部已经开始试点RFID电子耳标。他认为,目前在畜牧养殖与溯源管理方面,技术上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耳标的掉标率高。动物围栏挂扯、动物之间嘶咬,以及高低温的影响,都容易使耳标掉落,因此耳标的材质选用需要很讲究。目前远望谷研发的耳标在国内称得上是质量一流,但是也还需要不断改进。
二是识读距离不稳定。RFID耳标,尤其是UHF RFID(超高频RFID)耳标识读速度快、识读距离远,这也是其最大优势,但会受环境尤其是湿度的影响,使得读写距离还不稳定。因此,我们需要具有环境自适应能力的识读设备。
三是识读精准度的问题。超高频识读器由于识读距离远以及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在对动物识别时偶尔会出现误读的情况。
四是产品包括软件系统在易操作性方面还有待提高。由于我国养殖企业规模比较小,基层设备操作人员基本素质不高,所以产品操作越简单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