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带来发展新气象
发表日期:2016-12-20 来源:托普物联网 浏览次数:3172次
互联网对哈尔滨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变化?记者连续多日对此进行了实地走访。近年来,哈市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建设,在农业生产、电子商务、农业机械化作业、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服务等方面,互联网技术得到大量应用,“互联网+农业”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
物联网智能管理生产省时又省力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了阿城区金满堂果蔬全程质控示范基地。基地的温室大棚内,通红的西红柿、顶花带刺的黄瓜……处处一片生机盎然。但记者注意到,这里并没有“蹲点”看守大棚的农民,该示范基地负责人邢艳红告诉记者:“现在因为有了农业物联网技术,都是智能化管理,不用像以前那样要专人来查看温度与湿度等指标。”记者看到一个类似监控器的设备悬挂在棚室顶端,她说:“就是它,实时地将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情况记录下来。”
随后,记者跟随邢艳红来到物联网监控室,室内一块大屏幕颇为显眼,大屏幕里不仅能实时看到大棚内景象,更将监控器所感知到的室内变化,通过数字形式显示在屏幕上,邢艳红说:“如果温室大棚里有变化,就会有警报声提醒我们。”
记者从哈市农委获悉,物联网技术在哈市农业生产中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哈市农委市场与经济信息处王明桢告诉记者:“目前,农业生产基地物联网建设已在全市铺开,全市物联网监测及信息采集系统覆盖面积近100万亩。”
据了解,哈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五常、方正等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基地物联网建设为代表,其特点是在水稻基地布设物联网监控器、信息传感器等,实时采集大田中的各种信息并作出处理,从而实现大田的科学管理。另一种是以双城益助蔬菜专业合作社智能化温室为代表的设施蔬菜智能化管理模式,这类蔬菜大棚和温室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组态软件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大棚内部环境参数及视频图像,通过模型分析,实现了卷放保温帘、开关闭风口、水肥一体化等远距离遥控操作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多平台网上营销销售路径变广阔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农产品网上营销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近两年来,哈尔滨市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民、包括一些农业创业者纷纷把网络营销作为开拓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的各类经营主体纷纷自建电商平台或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网上销售。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开展网上销售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超过60%,专业农产品电商平台达到10家。延寿县作为淘宝进农村的试点县,发展村淘服务站50个。目前哈市网上销售的农产品涵盖了全市绝大部分农产品及加工产品,销售量最大的品种是大米。王明桢告诉记者:“从哈市主要农产品与电商融合程度看,大米、蔬菜等产业与电商融合程度较高,如五常、方正的很多制米企业,双城、道里的很多蔬菜基地利用网络推进营销。”
哈市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也不断创新,从单纯的线上买卖发展到与知名电商独家战略合作、开展农产品众筹、建立微店铺等新型营销模式。五常金福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自身的合作社为依托,凭借高标准水稻田的优势,开展了网上众筹。该公司负责人李志禹介绍:“我们分别与北京、上海、深圳三家大型公司合作,以1万元/亩的价格,通过互联网,将水稻田‘包’给客户,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手机客户端,随时查看水稻种植情况。”
“我们的客户主要面向高端人群。”李志禹告诉记者:“一亩产量为400斤,这样算下来一斤大米售价在25元左右。这个众筹项目始于2015年,第一年有2000亩被预定,今年已经发展为5000亩。”除了面向高端人群“众筹”外,该公司还通过凤凰众筹和淘宝众筹,将一亩地以多人众筹方式进行包租种植,截至2016年10月末,已销售3.5万余斤,销售金额在62万余元左右。
引进领军人才补齐发展短板
记者从哈市农委了解到,目前,哈市“互联网+农业”以点带面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据王明桢介绍:“从哈市的实际看,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对提升政府监管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哈市“互联网+农业”还面临诸如硬件基础薄弱、相关专业人才匮乏、农民对互联网认识不到位、配套服务跟不上等诸多问题,但管理者们也在不断积极谋划、想对策、找出路,让“互联网+农业”更加普及。
据介绍,哈市在进一步推广田间物联网应用的同时,将培育互联网应用型经营主体,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开辟网上营销渠道,既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引导农业企业发挥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建立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打造品牌,带动农户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人才培训,大力引进培养领军人才,积极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哈市农委还将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以及加大对“互联网+农业”建设的投入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