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气象·大家谈:如何用好这把“金钥匙”
发表日期:2016-08-15 来源:托普物联网 浏览次数:2810次
人类文明和科技的进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技术的共同推动下,人类文明开启了“智慧”新时代,于是,智慧气象应运而生。
作为农业大省,做好环境气象为农服务是黑龙江省气象工作永恒的主题。特别是伴随着智慧气象、气象信息化及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气象为农服务正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内涵。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日益促进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作为黑龙江省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我个人认为,如果说信息化是气象为农服务的基础载体,大数据则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智慧库”;而智慧气象才是综合的分析、判断和应用,将成为促进为农服务优化升级的一把“金钥匙”,叩开气象为农服务发展这扇门。
认清智慧气象在为农服务中的新作为
智慧气象立足于气象信息化,基于科技进步,丰富了气象为农服务的内涵,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理念,全方位促进气象为农服务更好地开展。而固定式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则是对气象进行全面、综合、实时有效地监测。
智慧气象主要是为了促进气象工作释放更大的潜能和动力,使气象为农服务迈上更高台阶,从而有效提升气象保障农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智慧气象更加强化气象为农服务的融合和互动性。它要在气象信息化的基础上高度整合各种气象信息和相关社会信息资源并加以开发,实现气象信息高度共享和智能优化,将气象服务融入到“智慧农业”之中,为决策、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普惠气象服务。发展智慧气象,有助于厘清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途径,丰富气象为农服务的内涵,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品质。
对于我们来讲,关键是要学会利用智慧气象的思维和理念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智慧气象可以充分释放人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潜能,赋予其活跃的思维和效能,使气象为农服务更加充满活力和前景。
依托智慧气象,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研发了一套功能完善、高效稳定、灵巧开放的省市县管理与业务一体化平台。
查询不足,催生智慧气象新供给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应该说,黑龙江省的气象为农服务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广大农民、各级相关部门对此有一定的认可度。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集约化、模块化、平台化渐成趋势,需要更加精细化、专业化、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
换句话说,就是要更加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从生产端入手,提高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到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转变。在“给”的过程中要“给”出广大农户的真正需要和实惠。
当前,尤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气象为农服务带来的效益,也就是充分彰显智慧气象的突出作用。气象为农服务供给要逐步实现从重视对大田生产的气象服务逐步转向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进行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从主要为粮食生产服务,转向同时为经济作物发展服务;从主要为种植业服务转向同样注重养殖业、畜牧业服务;从为生产领域服务转向同时为仓储以及气候品质认证等流通领域服务。
激活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的潜能
刚刚编制完成的《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互联网+气象”纳入其中,重要的发展内容还是“互联网+气象+农业”,也就是利用智慧气象更好地开展气象为农服务。为此,黑龙江省气象局已专门制定《黑龙江省“互联网+气象”行动计划》,明确利用智慧气象服务现代农业生产的目标、思路及主攻方向:更加突出融入互动,突出众创众筹,建设品质优良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据黑龙江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处长王国贵介绍,该省围绕“互联网+”与智慧气象,将建立可视化的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将现代气象观测、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服务融为一体,进行作物发育期、覆盖度、植株密度等生长参数监测自动识别,开展数据实时监测、实景监控,建立应用农业气象监控系统等,精准监测地温、气温、土壤墒情等作物生产环境指标,科学指导农业生产。
目前,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已把建设“气象服务平台”纳入全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八大平台”之一全力推进。该平台依托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正在建立气象为农服务的传播发布服务平台,进一步做好云平台下气象为农服务,实现各类服务信息快速分发、对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浏览、对气象资料的地图查询和显示,以及各地特色农业、预警信息及农事建议的发布、专家在线指导等功能。
黑龙江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卫东认为,智慧气象要发挥突出作用,必须与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结合智慧气象的应用,黑龙江省气象局提出构建气象服务平台要着力体现“三化”:一是个性化,气象服务平台要体现该省在气象为农服务方面的特色,切实体现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标准化,要围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各类服务产品的标准;三是信息化,气象服务平台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特点,强化智慧气象建设,通过信息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融入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用智慧气象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才是关键。为开拓该省农业大数据业务,提升农产品品质,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黑龙江省气象局和无央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互联网+(农业)气象”建设合作协议,双方致力于发展气象服务在农业领域的智能应用。
让气象活动充满智慧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那么,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通过智慧气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此,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正研高工单九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撒好气象这把“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菜”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把气象比喻成“盐”,充分肯定了气象工作的重要性。面对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气象服务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需求,如何撒好气象这把“盐”,是当前广大农业气象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单九生认为,满足现代农业需求,烹制出一道道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的美食,需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等活动全过程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但农业气象工作者又与厨师撒盐有区别,不能仅仅靠“估”,还要靠“算”。比如,面对目标作物,智慧的农业气象系统通过自我感知当前的作物苗情长势和气象条件,结合后期气象条件的预测与分析,判断出限制达到目标的关键气象因子,进而分析得出调整该气象因子的最佳方案,并为农户提供合理有效的农事生产建议,最终实现减灾增效,这正是智慧气象服务的一种表现。
撒匀气象这把“盐”,利用智慧气象解决“服务到户”问题
单九生认为,在当前气象发展水平下,在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的各个环节中,最困难的是如何判断出限制达到目标的关键气象因子,以及如何分析出调整该气象因子的最佳方案,而且这些“动作”的完成必须是智能的、高效的,其结果应当是精细的、准确的。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许多省级气象部门和气象工作者做了不少研究与探索。例如,2015年,江西省气象局推出“江西微农”微信公众平台,利用位置需求、大数据分类式管理、智能应答等技术,将不同地域用户与管理账户自动匹配,向不同辖区用户推送定向化信息,为每位用户提供田间专业化服务。用户只要动一动手指,即可自动获得所处地域的天气预报、病虫害情报、天气雷达、农业政策及所处田块的当季施肥方案、种植补贴款项以及用户咨询内容的自动应答等信息,基本实现按需开展智慧气象为农服务。
做细气象这把“盐”,发展“精准到田”的现代气象服务
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下,依托于气象科学技术进步,可以高效、智能地判断和分析已经具备或能够实现的技术条件。但要得到令用户满意的精细、准确的结果,却还有很大的距离。
究其原因,单九生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包括气象要素预测、气象灾害预测、基于影响预测等三个方面的精准预测,其时空分辨率、产品更新频次及结果准确率等,还远不能满足众多个性化的农业生产需求,因此,需要开发精细化、格点化农用天气预报等技术,实现精准到田到户;其二,智慧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的深度、广度,还远不能满足日益专业化的农业发展需要。
在当前形势下,要缩小农业气象服务质量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距离,不是靠气象部门一家单打独斗就可以办到的。尤其在深入挖掘服务产品的深度、广度方面,必须以开放、共享的合作态度,加强上下联动、内外联合,甚至采取众包、众创、众筹等市场化运行方式,提高产品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使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更有生命力。比如,在利用智慧气象发展天气指数农业保险的过程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天气指数的设计,就必须要在多部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复杂的模型设计,确保天气指数模型的分析结果能客观反映群众受灾情况,并形成专业的服务体系。让受灾的农民能根据保险条款拿到赔偿,才能使农民和政府对气象部门有所信任。这其中,气象与保险部门的深度合作很有必要。
正如俗语所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要撒好气象为农服务这把“盐”,气象部门需要采取深入、广泛合作的方式,全力当好“参谋助手”,无缝对接春播、夏管、秋收等环节,帮助农民从中受益,实现百姓由“靠天吃饭”到“看天行事”的转变,才能推动智慧气象为农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望“智慧气象”发展,实现服务全面提升
智慧气象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依托于气象科学技术进步,使气象系统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全过程都充满智慧,最终实现与天气气候有关的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等之间的连接,让气象感知无处不在、气象服务无处不在。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在这个问题上,单九生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首先,需要深入融合。当前气象服务的渠道主要以气象部门自建平台为主,包括电视、短信、显示屏、大喇叭、微信、APP等渠道,但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和贫困地区,气象服务获取渠道单一、信息获取不及时。气象是公众服务必不可少的部分,将气象服务与乡镇、农业、民政等部门进行深入融合,共享、共建、共用平台,实现信息多渠道、多手段、多部门有效传播,能够简洁、高效地完成气象服务覆盖范围和通道率。
其次,需要统筹规划。智慧气象是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其本质是现代气象业务、现代气象服务、现代气象管理的气象信息化。因此,如何做好智慧气象的整体规划,需要从上至下进行统筹规划、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发挥出智慧气象的价值。
再次,需要提高意识。智慧气象给气象工作者打开了一扇改进服务的新窗口,也给公众、企业、政府提供了一个新工具。未来,如何用好这个工具,去为粮食工作服务、提升“三农”工作质量、建设更优质的社会,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摸索。但唯一不变和贯穿其中的,是要有为农、为民、为社会、为国家做好气象服务的心态和意识。只有坚守这个主线,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不断打磨手中的利器,为气象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智慧气象
为适应安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结合智慧气象,安徽省气象局积极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方式,紧扣“农”字,参与“双创”,在“互联网+气象”服务上做文章,主动探索农业气象智能感知、精准预测、个性服务,积极打造农业气象物联网监测系统,大力发展农业大数据挖掘和云计算,不断完善“众包”模式,聚集众智,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精准性及个性化水平,努力发展智慧气象。
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文杰说,近年来,安徽省气象部门强化数据支撑,初步形成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气象数据感知与服务平台,全省建设了25套农业气象物联网示范点、10个作物高清观测点;初步建成农业气象大数据智能感知与探测系统,与安徽大学共建农业生态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同时强化服务支撑,研发基于移动互联的农业气象可视会商系统,实现从农田到专家桌面的云端交流互动。
程文杰认为,要进一步依托安徽农网的信息资源、技术和平台优势,通过政府引导、部门合作、上下联动、企业运作等方式,创新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思路和举措,努力延伸气象为农服务链条,探索实施“互联网+农业气象”、“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打造“惠农气象”众包服务平台、“聚农e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安徽省金寨县麦吉农场负责承担当地气象为农众包服务,工作人员在农场大棚忙碌着。
“惠农气象”众包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将气象为农服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全部搬到线上,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的制作和传播过程,增强会员的线上互动性。它以网络社区的形式汇集工作人员、专家、农业经营主体等会员,大家在社区内可以交流互动、发布信息、加工产品,改变过去信息传递的单项推送。会员可根据需求发布悬赏问题,由会员、专家采取无偿或积分激励方式进行解答。该平台有效解决了气象为农服务信息的传播和覆盖面问题,更加全面地解决了农业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安徽省气象局通过实践探索把气象为农服务从生产管理环节延伸到流通销售环节,推出了“聚农e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安徽已建立了“聚农e购”PC端电子商城、手机APP和微商城等服务手段。平台面向安徽农企提供农特产品的免费入驻、免费推广和线上交易等服务,面向全国用户推广销售安徽特色农产品,帮助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企业销售问题。“聚农e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现已发展官方微博粉丝5万人,微信关注人数3万人,商城会员7万人,“聚农e购”手机APP装机量5万户,商城的点击量、交易量逐步上升。
在发展智慧农业过程中,安徽省气象局通过“互联网+”行动初步解决了生产难、销售难的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当前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实施精准脱贫、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举措,移动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的结合成为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互联网+”时代的乡村旅游行业在电子商务应用领域仍有待开发。
在这一大背景下,安徽省气象局于去年底启动“互联网+乡村旅游”行动,打造“爱上农家乐”乡村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将于近期上线运行。该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农家乐手机应用软件,汇集全省乡村酒店、生态渔村、休闲农庄等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景点,涵盖旅游沿途交通和景点的所有天气预报、预警服务信息,为用户提供便捷周到的乡村游服务,带动乡村农家乐发展,助力乡村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