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百科
- 智能滴灌系统
- 2024-09-27
- 智能喷灌系统
- 2024-09-27
- 畜禽养殖监控系统
- 2023-11-17
-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 2023-11-17
- 物联网水产养殖环境监...
- 2023-11-17
- 农产品追溯系统
- 2023-11-17
- 大田种植环境监控系统
- 2023-11-17
- 现代农业监测系统
- 2023-11-17
- 生态观光农业监测系统
- 2023-11-17
- 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
- 2023-11-17
聚焦农业
- 七大成就诠释黔南农业转型升级发表日期:2016-06-23 来源:托普物联网 浏览次数:3081次
“185工程”的实施和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建设,让黔南山区传统农业找到了特色、高效、生态的发展路径,一大批从事非农产业的老板转产投资农业产业,一大批打工回乡青年创办农业基地,形成了政府、农民、企业三者互动,市场引领,政策推动的工作格局。
特别是“十二五”时期,黔南深入实施农业"185"工程,全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农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特色产业快速成、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等七大成就。
农业经济增长提速 农民增收渠道拓宽
黔南利用立体气候、土地资源、特色品牌农产品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种养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扶持农民,启发民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解决了农民从种不出到种得出、种得好,从卖不出到卖得出、卖得好的问题,促进了基地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种养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生产集约化。
州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州农业总产值、总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5亿元、176亿元、8500元,分别比2010年总增长131%、151.4%、126.1%,一产总值在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增速有所调整,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有所缩小,农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二、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三次产业得到融合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 特色产业成长壮大
为了让黔南蔬菜有特色、有品质、有市场,黔南每两年就要制定一份蔬菜重点项目推进实施方案,对重点品种、种植面积进行详细规划,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种植习惯、气候特点、目标市场需求,确定本区域的主导品种,使各地在品种结构调整上各有特色、成效显著。
不仅蔬菜如此,茶叶、刺梨、水果、畜牧等产业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探索方面均成果累累,在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培育了一大批科技人才队伍,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使农户种(养)有目标,销有市场,破解了产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州农委数据显示,2015年,全州畜牧业生产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296、101、96、2525万头只,肉用出栏分别达到346、22、56、2358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9、10、0.38万吨;蔬菜、水果、刺梨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24.30、105.45、37.05万亩;全州茶园总面积达13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达54.83万亩,产量2.09万吨、产值33.64亿元、综合产值65.47亿元。
升级“185工程” 打造高效农业园区
目前,农业“185工程”覆盖全州13个县(市、区)全部乡镇和90%以上行政村65%的农户。通过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在目标定位上成功打造“185”升级版,由亩均产值“185”向人均纯收入“185”转变。
至2015年,全州累计建成园区70个,其中省级52个、州级18个,共完成投资250亿元。园区经营主体企业44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82家,带动从业农民9.5万人,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面积142.95万亩,规模化、标准化畜禽、水产品养殖基地24个。70个园区实现总产值350亿元,位列全省第2,销售收入250亿元,位列全省第3,实现利润120亿元,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万元,在全省省级园区绩效考评中,州内9个园区进入前75名。
农业“185工程”和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成为黔南“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和标杆,成为引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高效发展的支撑平台。
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农产品加工提速增值
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农户的深度融合,使家庭承包经营、企业化经营和合作经营的优势得到叠加,推进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产业化、合作化和职业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在悄然改变,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园区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农业“接二连三”功能充分显现。
至2015年,全州各级农业龙头企业577个,比2010年增加84.88%。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369个,比2010年增加3.02倍。培育家庭农场652个,培育种养加销专业大户13153户。全州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217.05万亩,比2010年增加7.46倍。全州年产值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7个,比2010年增加55.35%,当年加工企业总产值129亿元、利税1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8、2.53倍,瓮安、龙里县分别新获农业部“全国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黔南中部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称号。全州休闲加工经营主体达到3200个,打造省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9个,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人数7400余人,带动农户1.1万余户,接待游客571.94万人次,营业收入约3亿元,与2010年相比,经营主体、接待人次、营业收益均呈数倍增长。
品牌创建力度加大 市场开拓初见成效
我州把农业产业作为保障工程、平安工程、致富工程来抓,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三品一标”认证入手,加强产品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促进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至2015年,全州通过QS、ISO、HACCP认证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0个,累计完成“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地产品认定认证506个、绿色食品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各7个、有机食品产地产品认定认证20个、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10个。“三品一标”种植业认证面积224.55万亩、畜牧业认证规模904.62万头只。都匀毛尖以910的品牌强度和181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榜单,位列第二。
至2015年,全州有90余家企业在淘宝网、京东等电商平台开通电子交易,销售产品500余种,销售额6000余万元。“惠水云”、“龙里大数据”等成为引领农产品电商发展平台的新模式。
农业发展投入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随着黔南农业的转型升级,农业正在成为吸引外资的热门领域。
我州利用地缘、生态、交通区位和气候优势,从用地扶持、优质服务、金融支持等方面优化投资环境,围绕茶叶、精品蔬果、生态畜牧等优势主导产业,引入一大批品牌影响大、规模效应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入驻后,通过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使黔南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推进,培育了一大批新型农业产业化工人,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产出效益。
“十二五”期间,黔南农业园区和新农村示范点的公路主干道、机耕道、生产便道、温室大棚、标准化圈舍、保鲜库、灌溉沟渠、饮水工程、村寨污水沟改造、垃圾池、村寨绿化、农民科技书屋、科技网吧、“三改”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山地农业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机制、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生产能力提供有效支撑。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 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丰硕成果的背后,是一大批种养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近3年来,黔南引进的蔬果新品种345个,成功推广166个;引进新技术共75项,成功推广52项,其中,30多项为自主创新技术。此外,种植模式的不断创新,让黔南农民种出了高效田、高产田。
新设备的推广使用也大大提高了我州农业的科技含量,太阳能杀虫灯、诱虫板等绿色防控设备深受农户欢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得到推广使用。
目前,农业园区应用、转化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75项(次),福泉、都匀经济开发区的园区开始应用"3S"技术建立GIS系统和三维立体模型,龙里湾滩河园区启动“智慧农业”建设,建立水肥一体化自动调控系统。全州科技进步转化为农业产出率、投产比、效益率等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的较大提高。
2015年,我州在农业部、省、州下达的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例行抽检中,任务完成率、合格率均为100%。